知行合一,在广阔天地中拔节成长
“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,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。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用“大思政课”。唯有回归生活沃土,思政教育方能实现理论滋养、精神塑造与价值引领的真正融合。这个暑期,南通大学附属中学2024级13班的同学们,在班主任的带领下,开启了一场场“行走的思政课”社会实践活动。他们将思政小课堂主动链接社会大课堂,在知行合一中踏上了深刻的精神成长之旅。
跨越千年,触摸通城文脉
8月8日,在班级团委、班主任及南通市文旅局文物专家的引领下,同学们踏上“静海遗珍·通城寻根”研学之旅。穿越时光隧道,漫步于古寺老街,聆听鸟鸣虫唱,品味人间烟火。
走进国家级文保单位天宁寺,袅袅烟火中,雄伟殿宇无声诉说着南通跨越千年的文化积淀;流连于饱经风霜的寺街古宅,斑驳砖墙镌刻的人文历史,引人无限遐思;仰望省级文保钟楼谯楼,新旧交融的壮阔图景,让“中国近代第一城”的辉煌与张謇先生实业救国的赤子之心跃然眼前;步入西南营南关帝庙巷明清住宅,穿梭于精巧院落,南通独特的民居风韵尽收眼底。
这场时空对话,不仅让同学们见证了南通历史街巷的完整格局与精美遗存,更深刻感知了城市发展的厚重底蕴。古建筑群宛如一部立体史书,既记录着沧桑变迁,更昭示着蓬勃未来。寻根家乡历史,方能筑牢爱国情怀,激发建设强国的时代担当。
博古通今,涵养家国情怀
8月12日,在班主任与博物馆陈经理的引导下,同学们步入通作家具博物馆。古木幽香中,一件件明清家具静立。轻抚细腻纹理,仿佛触摸岁月年轮。一榫一卯,架通古今桥梁;精雕细琢,尽显匠人智慧。同学们亲手感受工具的灵巧与图纸的精妙,特别是榫卯结构的玄妙,无不令人叹服中华技艺的璀璨华章。这里不仅陈列器物,更承载着非遗传承者的执着坚守。体悟匠心,正是对文化根脉的深情致敬,激励青年一代勇担传承使命。
同学们还走进历史博物馆、革命纪念地,在文物与故事中感悟深厚文脉与不朽革命精神。在科技馆,感受创新脉动,厚植科技报国之志。更自发穿上“红马甲”,化身中华慈善博物馆志愿者,在传递温暖中践行社会责任,彰显青春担当。
胸怀天下,锻造时代担当
为引导学生心系家国、放眼世界,班级开展了“暑期阅读·时事评述”活动。同学们广泛关注社会动态与国内外时事,从经济发展到国防建设,从政策解读到法治进程,深入思考,各抒己见。
一篇篇政治短评,是思想的火花碰撞。字里行间,读懂国家发展大势,涌动的是作为国家未来主人翁的强烈责任感。在阅读中明理,在评述中思辨,在行动中升华。这一过程,正锻造着新时代高中生胸怀天下、勇于担当的品格。
暑期社会实践正是“大思政课”扎根社会生活、汲取实践养分的生动写照。同学们在一个个生动的社会课堂里,读懂了书本之外的“大道理”,将个人成长自觉融入时代洪流与社会进步之中。当“大思政课”的丰厚滋养浸润心田,立德树人的种子便在知行合一的沃土中,破土而出,茁壮成长。
账号+密码登录
手机+密码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